1. 延安特色民俗
回延安》是一首以陜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寫成的新詩。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回憶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贊頌延安的巨變,展望延安的未來,表現(xiàn)了作者思念“母親”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發(fā)心中對母親延安的眷戀。
2. 延安的民俗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qū)),最后流入渤海。
陜西紅色文化
01延安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延安成為革命根據(jù)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塑造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
延安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革命遺址就有445處之多,是全國革命根據(jù)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比如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guī)X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四八”烈士陵園、洛川縣洛川會議紀念館等。
02川陜革命根據(jù)地
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是全國第二大蘇區(qū),是1932年12月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自陜?nèi)氪ê?,在當?shù)攸h組織的配合下創(chuàng)建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以南江,通江,巴中為中心,輻射二十三個縣,約600萬人口。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陜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被毛澤東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
03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原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的西安事變舊址改建的,是遺址性博物館。
、寧夏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開始了在寧夏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活動。
黨領導著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在極其嚴酷、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中,同國民黨反動派和封建軍閥馬鴻逵進行了堅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斗爭。
1935年9月開始,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經(jīng)過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之后,陸續(xù)到達寧夏南部地區(qū)。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首先翻越六盤山轉戰(zhàn)平?jīng)龅竭_陜北。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中央紅軍來到寧夏,翻越六盤山后轉戰(zhàn)彭陽到達陜北。1936年6月,黨中央決定組成西北野戰(zhàn)軍由陜北進入寧夏,開始了紅軍戰(zhàn)史上著名的西征。1936年8—10月間。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先后會師寧夏西吉將臺堡和同心城。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寧夏的鹽池、同心等地成為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保衛(wèi)革命根據(jù)地的戰(zhàn)爭就從沒有停止過。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解放了寧夏全境。這期間無數(shù)為革命犧牲的先烈留下了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跡;無數(shù)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戰(zhàn)爭,也留下了眾多的革命遺跡。
甘肅紅色文化
01白銀·會寧紅軍會師舊址
會寧縣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中的“四大聚焦點”(出發(fā)點瑞金、轉折點遵義、匯合點會寧、落腳點延安)之一。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02
武威·紅西路軍古浪戰(zhàn)役遺址
紅西路軍古浪戰(zhàn)役遺址位于武威市古浪縣城西南角。1936年11月14至18日,紅西路軍第三十軍在甘肅古浪縣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zhàn)。古浪戰(zhàn)役的失利,成為紅西路軍悲壯征程的轉折點。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悲壯的篇章。
03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革命遺址紀念館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革命遺址紀念館坐落于蘭州市酒泉路。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是1937年5月至1943年11月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在營救被俘、流落西路軍將士,推進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輸送進步青年到延安以及轉運抗戰(zhàn)物資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3. 延安特色民俗文化
1、具有陜北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等,是陜北鄉(xiāng)村才有的景觀,讀者未曾見過,所以讀來新奇。
2、打上革命記號的新民俗。如 “紅旗飄飄把手招”“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guī)X的紅旗高高地飄”“棗園的燈光照人心”等描寫,都帶有紅色意象,是那個年代的詩歌中經(jīng)常見到的。
3、具有陜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和人物行為。如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等,都是簡筆勾勒,顯出人物的 “土氣”,同樣具有民俗意義。
4. 延安民俗風情
你好,我是【請問有任務嗎】,很高興為你解答。1、 油糕。2、 涼粉。 3、 煎餅。 4、 羊雜碎。 5、 果餡。
6、抿節(jié):抿節(jié)在陜北方言中讀"抿節(jié)兒",所以也寫作"抿尖"。所用雜面系由豌豆和麥子磨合而成,調水和成軟面團,放在密布篩孔的抿節(jié)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形似,很短,只有寸長。抿節(jié)營養(yǎng)豐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7、油饃饃:圓形,環(huán)狀,炸熟后,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黃米磨面、細籮,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面,置熱炕發(fā)酵。面發(fā)后,攤制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8、 密汁南瓜:用陜北優(yōu)質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兩半,再順天然瓜溝切為若干小瓣,拼復完整,入鍋蒸熟后,澆以糖汁??诟芯d軟,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維生素A、C、鈷、鋅等營養(yǎng)元素,對糖尿病及肥胖癥有獨特療效。9、錢錢飯:粗糧精制的錢錢飯。黑豆經(jīng)浸泡,膨圓脹大,放在碾上壓成片,形如銅錢,所以百姓稱"錢錢飯"。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待豆錢半熟時,再放小米??沈尯E?,通體舒泰。據(jù)說貂(嬋就)是常錢錢飯才變得美艷動人的。更多專業(yè)的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我。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也請給我贊或轉發(fā),你們的鼓勵,是支持我寫下去的動力,謝謝大家。
5. 延安特色民俗民風
延安風味小吃種類繁多,由于黃土高原土地寬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以農(nóng)、林、土特產(chǎn)品豐富多樣,生長期長,營養(yǎng)豐富,口味甚佳。經(jīng)過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風味小吃各式各樣,營養(yǎng)豐富,食者強身健體,故延安的男子強壯高大,女子紅潤靈秀?! ⊙影残〕允撤ê唵?,那黃稠的米酒口味甜綿,喝后渾身泛暖,是養(yǎng)顏的好食品。延安人樸實的民風在風味小吃中也可見一斑。延安羊肉歷來為美食,每當秋冬之季,羊子肥美,宰殺烹煮,香滿城鄉(xiāng)。尤其是燉羊肉,把宰殺的羊連骨帶肉剁成塊狀,五厘米長短,加入調料,入鍋慢火燉得爛熟。燉時羊骨髓即骨腔內(nèi)的精髓也隨之燉入湯中,原汁原味,香美無比。食時單是那青花大碗盛滿羊肉朝你面前一墩,不由你便想起秦將白起,想起漢將樊噲……,大塊羊肉連羊骨熬燉的香湯,再加點紅油辣子、蔥花、香菜,那股濃郁鮮美的香味對唾液腺的刺激,絕非其它正宗菜系可比。而吃過之后滿口留香的感受更使人意猶未盡。 陜北小吃:油糕、油饃饃、涼粉、煎餅(子長)、碗砣、攪團、洋芋擦擦、黑愣愣、豆錢稀飯、小米粥、羊雜碎、羊肉面、驢板腸、揪面片、抿節(jié)、蜜汁南瓜、果餡、火燒、大燴菜、香肉夾餅、剁蕎面、餛飩?! ∶谰骗傖劊好拙?、桂花稠酒、隋唐玉液、軒轅貢酒、美水名酒、九龍泉酒、糜子黃酒、優(yōu)質礦泉水。 特產(chǎn)名果:延長酥梨、延長西瓜、延川紅棗、洛川蘋果、黃龍板栗、黃龍核桃、黃龍山楂、宜川柿子、宜川花椒、宜川壺口酥梨、吳旗香醋、甘泉豆腐干、子長馬鈴薯、甘谷驛紅薯、名貴雜豆(大豆、紅小豆、雙青豆、蕓豆、豌豆、綠豆等)、陜北蕎麥、玉米、芋頭、各種山珍野味(山雞、野兔、狗、野豬、石貂等)、志丹羊子?! ∩癫菟幦剩焊什荨⑸臣?、穿地龍、連翹、紫胡、茵陳、地椒、杏仁、酸棗仁、芮仁、紅棗?! ”镜靥禺a(chǎn) 以延安小米為代表的保健食品,(紅棗、蘋果、梨、柿子、板栗、核桃、蕎面等)蘋果:新紅星、紅富士、秦冠、金冠、津輕、喬納金、嘎拉、黃元帥、千秋、世界一號等。紅棗:條棗、脆棗、狗頭棗、團棗、水晶棗、蜜棗、烏棗。種類繁多、花色多樣、營養(yǎng)價值高、美觀可口、饋贈親朋的首選佳品。
6. 具有延安當?shù)靥厣拿袼谆顒?/h2>
答:《回延安》是一首以陜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寫成的新詩。
《回延安》是賀敬之所作。
原文節(jié)選: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這些地方提現(xiàn)陜北民俗。
7. 回延安中的民俗文化
1,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陜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陜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shù)厮追Q“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陜北說書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3,陜北秧歌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轉九曲
“轉九曲”民間也稱“轉燈”,它屬于一種民間風俗性祭祀活動,人們?yōu)榈檬乔笊耢`保佑,在一年內(nèi)驅逐邪魔,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谷豐登,安寧健康,幸福美好。
轉燈一般設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部分村莊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莊在正月鬧起秧歌后,或外村秧歌隊進行慰問之時,隨便進行,沒有固定日期。
5,婦女習俗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在陜北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風俗習慣已根深蒂固。改革開放以后婦女得到徹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關于禁忌,有的逐漸被拋棄破除,有的被納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繼續(xù)沿用。